塑料作為3C電子產品、汽車零部件及日常用品的主要材料,其成分(如樹脂基體、添加劑、填料)直接影響性能(如強度、耐熱性、阻燃性)。塑料成份檢測的核心目標是解析“樹脂類型(如PP、PE、PC)、添加劑種類(如增塑劑、抗氧劑)及填料含量(如碳酸鈣、玻璃纖維)”,為材料配方優化、質量追溯及失效分析提供依據。以下是5大核心檢測方法及其適用場景對比。
1.紅外光譜法(FTIR):
紅外光譜通過測量物質對不同波長紅外光的吸收強度,分析分子中的官能團(如羥基-OH、羰基-C=O、苯環-C=C)。每種塑料樹脂都有獨特的紅外吸收峰(如聚乙烯的-CH?-對稱伸縮振動峰在2915cm?¹,聚碳酸酯的苯環骨架振動峰在1500cm?¹附近),就像“化學指紋”。該方法適用于快速定性分析(判斷塑料類型)及檢測添加劑中的極性物質(如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)。操作簡單(樣品制備僅需壓片或涂膜),檢測時間<5分鐘,但無法直接定量(需結合其他方法)且對非極性添加劑(如石蠟)靈敏度較低。
2.熱分析法:
熱分析包括差示掃描量熱法(DSC)與熱重分析(TGA),通過測量樣品在加熱/冷卻過程中的熱量變化(DSC)或質量損失(TGA),分析塑料的熱性能與成分。DSC可檢測熔點(如PP的熔點約160℃)、玻璃化轉變溫度(如PVC的Tg約80℃)及結晶度(通過熔融熱計算),判斷樹脂類型(如區分PE與PP的熔點差異)。TGA則在氮氣或氧氣氛圍中加熱樣品(升溫速率10℃/min),通過質量損失曲線分析添加劑(如增塑劑在200-300℃揮發,失重率約10-20%)與填料(如碳酸鈣在600℃以上分解,失重對應碳酸鈣含量)。該方法適用于定量分析添加劑與填料比例(精度±2-5%),但需結合紅外光譜確定具體物質。

3.熱裂解-氣相色譜-質譜聯用(Py-GC/MS):
Py-GC/MS先將塑料樣品在高溫(600-800℃)下裂解為小分子碎片(保留添加劑與樹脂的特征結構),再通過氣相色譜分離碎片,較后用質譜鑒定化合物結構。該方法特別適用于檢測微量添加劑(如抗氧化劑1010、紫外線吸收劑UV-531)及未知有機成分(如特殊改性的樹脂單體),靈敏度高達ppm級(百萬分之一)。例如,通過Py-GC/MS可識別出塑料中含量僅0.1%的阻燃劑(如溴系阻燃劑的裂解產物溴苯),但樣品前處理要求高(需避免污染),且無法直接分析無機填料(如玻璃纖維)。
4.X射線熒光光譜法(XRF):
XRF利用X射線激發樣品中的元素,測量其特征熒光X射線的能量與強度,分析元素種類與含量(如檢測塑料中的鉛、鎘等有害重金屬,或填料中的鈦(Ti,來自鈦白粉)、鈣(Ca,來自碳酸鈣))。該方法無需樣品制備(可直接檢測固體塑料),檢測時間<1分鐘,適用于快速篩查有害物質(符合RoHS指令要求,檢測限<100ppm)及無機填料含量(精度±1-3%)。但XRF無法區分有機添加劑(如增塑劑)的具體結構,且對輕元素(如碳、氫)靈敏度低。
5.核磁共振波譜法(NMR):
NMR通過測量原子核(如¹H、¹³C)在外磁場中的共振信號,分析塑料分子中氫原子或碳原子的化學環境與連接方式。該方法可精確確定樹脂的分子結構(如區分等規PP與無規PP的甲基排列)、添加劑與樹脂的相互作用(如增塑劑分子在聚合物鏈中的分布),適用于研發階段的配方解析。但NMR設備昂貴(單次檢測成本高),樣品需溶解在特定溶劑中(不適用于所有塑料),且檢測時間較長(通常30分鐘至數小時),更適合實驗室研究而非常規質檢。
方法選擇指南:若需快速判斷塑料類型(如區分ABS與PC),選擇紅外光譜;若要定量分析添加劑與填料比例,熱分析(TGA/DSC)更合適;檢測微量有機添加劑(如特殊阻燃劑),Py-GC/MS是“金標準”;無損篩查重金屬與無機填料,XRF效率較高;研發階段解析分子結構,NMR不可替代。實際檢測中,常采用“紅外光譜初步定性→熱分析定量→Py-GC/MS驗證添加劑”的組合策略,確保結果全面準確。